晕轮效应,又称“光环效应”,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认知偏差。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·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。其核心观点是: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,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,如同月晕一样,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。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“好”的,他就会被“好”的光圈笼罩着,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;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“坏”的,他就会被“坏”的光环笼罩着,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。这种爱屋及乌、以偏概全的强烈知觉,就像笼罩在物体之上的“晕轮”或“光环”,使人难以看清其真实的品质与全貌。

晕轮效应的经典案例
案例一
明星代言与品牌形象
“爱屋及乌”的商业运用
商家深谙晕轮效应的力量,因此不惜重金邀请当红明星或形象正面的公众人物为其产品代言。当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出现在广告中,称赞某款手机、化妆品或饮料时,消费者很容易将对于该明星的积极情感(如信任、喜爱、崇拜)迁移到产品本身。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:“这位明星如此优秀、有品位,他推荐的产品一定也不会差。”即便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性能、质量一无所知,明星的“光环”已经为产品镀上了一层金,极大地影响了购买决策。这就是为什么品牌如此看重代言人的公众形象,因为一旦代言人形象受损,其负面“光环”同样会迅速波及品牌。
案例二
“颜值即正义”的认知陷阱
以貌取人的日常偏差
在日常生活中,晕轮效应无处不在,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“以貌取人”。研究发现,外表有吸引力的人,通常会被认为具有更多积极的人格特质,如更善良、更聪明、更能干、性格更好。在面试中,外形出众的求职者可能更容易获得好感,从而在起点上占据优势;在学校里,老师可能会不自觉地认为长相可爱的孩子更聪明或更守纪律。这种由外表魅力这一单一特征,泛化到对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判断,正是晕轮效应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需要警惕这种本能的认知偏差,避免让一个人的外表,掩盖了其真实的内在能力与品行。
案例三
泰坦尼克号海难中的“贵族光环”
身份地位对判断的蒙蔽
在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海难中,晕轮效应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展现了其影响力。根据事后统计和分析,头等舱乘客的幸存率远高于二等舱和三等舱。这除了物理位置和救援顺序的客观因素外,社会心理也扮演了角色。当时,头等舱的乘客普遍是社会名流、商业大亨和贵族,他们身上笼罩着财富、地位和权力的“光环”。在混乱的逃生过程中,这种“光环”使得他们(尤其是男性)的指令和行为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性和合理性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资源的分配和登艇的优先顺序。人们下意识地认为这些“重要人物”的生命更有价值,更应得到保全,这正是晕轮效应将社会地位这一特质,泛化到对生命权判断的极端例证。
p站视频
2025年6月2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