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太效应的说法,源于《圣经·马太福音》中的一则寓言。它的原意是: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,叫他有余;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,也要夺过来。这一概念后被社会学家莫顿引申,用以概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。马太效应被用来指在资源分配、机会获取、成就积累等方面,优势者会凭借已有优势获得更多资源与机会,变得愈发强大;而劣势者则因缺乏初始优势,陷入资源匮乏、机会缺失的困境,与优势者的差距不断扩大,即“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”。

马太效应的经典案例
案例一
畅销书的“雪球效应”
某新锐作家凭借一部题材新颖的小说出道,初期仅获得小范围关注。但因作品口碑极佳,逐渐引发媒体报道,出版社顺势加印并加大宣传力度。随着曝光度提升,该小说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,读者群体不断扩大,后续作品也因“知名作家”的标签获得更多推广资源,销量节节攀升。而另一位同期出道的作家,作品质量不差,但缺乏初始曝光机会,始终无人问津,最终逐渐淡出文坛。
案例二
企业发展的“优势累积”
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凭借先发优势,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和核心技术资源。它们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,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,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;同时,优质人才、合作伙伴也更倾向于选择头部企业,形成良性循环。而中小型企业因资金短缺、技术落后,难以与头部企业抗衡,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,最终要么被收购,要么艰难维持,与头部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。
案例三
学习领域的“两极分化”
在班级中,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表扬,获得更多参与竞赛、担任班干部的机会。这些经历让他们自信心倍增,学习动力更足,成绩愈发优秀。而成绩较差的学生,因常被忽视,容易产生自卑心理,学习积极性受挫,成绩难以提升,甚至出现下滑,与优秀学生的差距逐渐拉大,形成“好的更好,差的更差”的局面。
p站视频
2025年4月2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