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众效应,也称羊群效应,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学现象。它描述了这样的情景: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,在认知、判断、信念与行为等方面,会主动或被动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。人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判断,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更可能是正确的,或者为了免受孤立而选择随大流,就像羊群中的羊,行动总是盲目地跟随头羊或整个羊群。从众效应揭示了个人在群体中容易放弃独立思考,转而服从大众的心理倾向。

从众效应的经典案例
案例一
所罗门·阿希的线段实验
扭曲判断的群体压力
1950年代,心理学家所罗门·阿希进行了一项经典的从众实验。参与者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视觉判断的实验。实际上,房间里只有一位是真参与者,其他人都是阿希安排的“托儿”。实验者每次展示两张卡片,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段,另一张画有三条长度不等的比较线段,要求大家依次选出与标准线段等长的那一条。在前几轮,所有“托儿”都给出了正确答案。但随后,“托儿”们开始一致地选择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。轮到真参与者时,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:是相信自己的眼睛,还是跟随群体的一致判断?实验结果令人震惊: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真参与者,至少有一次屈从于群体压力,说出了明知是错误的答案。这个实验生动地证明了,即使面对确凿无疑的事实,个体也难以抵挡来自群体的压力。
案例二
抢盐风波
非理性恐慌的蔓延
2011年,日本发生福岛核泄漏事故后,一则“吃碘盐可以防核辐射”的谣言在中国民间不胫而走。起初,只是个别人开始大量购买碘盐。但随着消息在邻里、朋友间口耳相传,并通过网络放大,一种恐慌性抢购的“羊群行为”迅速形成。超市、商店的食盐被抢购一空,货架上空空如也。尽管政府和专家反复辟谣,强调中国食盐供应充足且海盐不受影响,但许多人看到别人都在抢,便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,生怕自己落后会吃亏。这场风波是典型的从众效应,个体在信息不确定和恐慌情绪下,放弃了理性分析,选择盲目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,最终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后果。
案例三
股市中的“追涨杀跌”
投资领域的集体盲动
在股票市场中,从众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,其典型行为就是“追涨杀跌”。当某只股票价格开始上涨时,早期投资者获得了收益,这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跟风买入。看到股价节节攀升,越来越多的人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,不顾股票的实际价值而纷纷买入,进一步推高股价,形成“羊群效应”。反之,当市场出现下跌迹象时,少数人的抛售会引发恐慌,大家又争先恐后地卖出,导致股价暴跌。在这个过程中,许多投资者并非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,而仅仅是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和驱动,模仿周围大多数人的行为,最终往往成为市场泡沫的接盘侠或恐慌性抛售的牺牲品。
p站视频
2025年5月2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