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因效应,也被称为“第一印象效应”,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,也即是“先入为主”带来的效果。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,但却是最鲜明、最牢固的,并且决定着双方后续交往的进程。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,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,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,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。反之,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反感的人,即使各种优点逐渐显露,也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扭转最初的负面看法。首因效应揭示了“开局”在人际互动中的压倒性重要性。

首因效应的经典案例
案例一
面试中的“黄金三分钟”
决定性的初次亮相
在求职面试中,首因效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常被称为“黄金三分钟”定律。许多面试官在见到求职者的最初几分钟内,就已经做出了是否录用的初步判断。一位求职者如果能在初次见面时展现出得体的着装、自信的握手、真诚的微笑和清晰简短的自我介绍,他就能迅速建立一个积极的“第一印象”。这个印象会成为一个“光环”,使得面试官在后续的问答中,更倾向于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他的回答,甚至原谅一些微小的失误。相反,如果一位资历甚佳的求职者,因迟到、眼神躲闪或举止随意而留下了糟糕的第一印象,那么他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扭转局面,甚至可能直接失去机会。
案例二
产品发布会与“惊艳亮相”
奠定市场认知的关键一击
在商业世界,产品的首次公开发布(发布会)是运用首因效应的极致体现。一个精心策划、执行完美的发布会,能够为产品奠定一个高端、创新、值得信赖的市场第一印象。例如,苹果公司的新品发布会总是极尽所能,通过精美的幻灯片、流畅的演示和充满魅力的演讲,将产品最革命性的一面在第一时间呈现给全球消费者和媒体。这种强大的“首因效应”会主导后续所有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,让人们坚信这是一款“划时代”的产品,即使后续有评测指出其某些不足,最初建立的积极印象也足以支撑其市场地位很长一段时间。反之,一款产品若在发布时遭遇严重故障或口碑滑铁卢,那么它将很难摆脱失败的阴影。
案例三
阿希的“性格描述”实验
顺序决定判断的经典证明
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·阿希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,直观地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。他让两组被试者分别阅读对同一个人的性格描述词语。
· 第一组 看到的顺序是:聪明、勤奋、冲动、挑剔、固执、嫉妒。
· 第二组 看到的顺序是:嫉妒、固执、挑剔、冲动、勤奋、聪明。
这两组词语完全相同,只是排列顺序相反。结果,第一组被试者普遍对这个人给予了积极评价,认为他是一个虽有缺点但能力出众的人。而第二组被试者则普遍给出了负面评价,认为他是一个缺点众多、难以相处的人,尽管他同样“聪明”和“勤奋”。实验表明,最先接收到的信息(“聪明” vs “嫉妒”)占据了主导地位,其效力远远超过后续信息,并为其后所有信息的解读定下了基调,这正是首因效应的强大力量。
p站视频
2025年6月13日